新华职教|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朱辉球:“每个孩子都是件瓷器 需要耐心打磨”

2023-09-09 08:11:07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师、国家教学名师、国家非遗教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但最让他感到自豪的称谓不是“大师”“名师”而是“老师”。“教书育人是我最大的成就感与获得感,此生能与教育结缘是我的荣幸。”

他就是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非物质文化遗产粉彩古彩制瓷技艺特色班老师朱辉球。

记者请他讲讲自己的故事,他介绍的不是学生就是其他老师的陶瓷作品。学生的成长和民族陶瓷技艺的传播,才是他最关心的。


(资料图片)

一个匠人不会埋怨胚土不好

53岁的朱辉球出生在江西景德镇,祖辈都是做陶瓷的手艺人,从小在坯房里长大的他,对陶瓷有着特殊的情谊。

1990年,朱辉球大学毕业分配到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当老师。当时陶瓷业不景气,学校也只有一个美术班,从事粉古彩陶瓷创作的老师更是寥寥无几,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窘境。作为土生土长的景德镇人,朱辉球出于对陶瓷技艺的热爱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与粉古彩陶瓷结下了不解情缘,一干就是33年。

那个年代,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对陶艺感兴趣,很多学生是因为文化成绩不理想,而选择艺术专业。有的家长就为了孩子能在社会立足,才想到让孩子学一门技艺。

“作为一个匠人,我从不埋怨到手的胚土不好。同样,作为一名老师,我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件作品,需要在时光中修坯陶冶;每一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需要在成长中教化培育。”朱辉球笃定地说。

希望这些“火种”能将民族技艺传承下去

作为一项古老的民族技艺,古彩作品创作难度较高,一件作品通常得画上两三个月,哪怕一件小品,也得花上个把星期;得掌握颜料配方;作品进窑时间长,烧制的过程中还容易烧坏……年轻人大多热衷于追求“容易出作品”的现代陶艺。

“但这样的陶瓷全世界都在做,既不能代表景德镇,又不能体现民族特色,更不能代表中国。”朱辉球认为民族的东西是有底蕴的,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执着的追求,更需要坐得下、画得好、等得起的匠心。

最终,在陶瓷圈里长大,喜爱陶瓷的朱辉球耐着性子,学起“磨人”的古彩。因为创作周期太长、烧制过程中容易出毛病,年轻的朱辉球也曾一度转做现代陶艺,好在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

在朱辉球的努力下,2016年,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院成立了江西省粉彩古彩研究院,招收了第一批国家非遗粉彩古彩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朱辉球也从此承担起粉彩古彩特色传承、陶瓷艺术交流、产学研与职业技能教学等工作。朱辉球曾对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名学生说,聚是一团火,散若满天星,希望这些“火种”能将民族技艺好好传承下去。

教育学生就像烧制瓷器一样

古语云:“亲其师,效其行,听其言,信其道。”在学院师生的眼中,朱辉球朴实温和,亲和力十足,做事认真细致。年纪相仿的同事爱称呼他“球球”,显得亲近俏皮。

学生吴文娟告诉记者,朱老师在继承传统陶瓷工艺的同时,非常注重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他认为,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才能够更好地发展。他常说,有时间要多出去走走看看,亲身感受过当地的风土人情,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有灵魂,更会打动人。

“陶瓷要经过72道工序才能成瓷。”朱辉球将教育学生形象比喻成烧制瓷器,每个学生都是一件瓷器,需要耐心打磨,这对职业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教33年来,朱辉球培训陶瓷从业人员5000余人次。如今,他的学生中不少人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陶瓷大师、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但在朱辉球看来,无论“大师”还是“老师”,身上都要具备一种工匠精神,让国家非遗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得以传承、弘扬。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标签: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