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视频丨汉字中国100讲:凝聚在辛弃疾行楷书《去国帖》中的筋骨与情怀

2023-07-09 09:56:50 来源: 川观新闻


(相关资料图)

编者按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古老文字系统。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汉字是文明起源的基石,是维系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的纽带,更是承载中华文明奔腾不息的汤汤之水。

6月10日,由国家文物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在成都博物馆开展。作为成都博物馆建馆以来水平最高、珍贵文物占比最重的重磅大展,本次特展汇集全国40家文博机构的珍品文物共220件,其中一级文物70件,珍贵文物达90%以上,开展即成“爆款”。透过一件件珍贵文物,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汉字流变历程,与中华文明的源远长河汇流,奔腾出文字与文明相生相发、相互成就的万里气象。

即日起,四川在线特别推出“汉字中国100讲”系列短视频,以“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中的文物为依托,与您一起通过汉字看中国。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辛弃疾行楷书《去国帖》,这是现存唯一一件辛弃疾真迹。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年五月十一日(1140年5月28日),卒于宋宁宗开禧三年九月初十(1207年10月3日),享年六十八岁。辛弃疾生活的年代,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享乐氛围中,早已磨灭了进取的志向,这也使得以收复中原故土为理想的辛弃疾始终难平胸中丘壑,在“可怜白发生”中郁郁而终。

政治上的失意,使得辛弃疾尝试在诗词中一展平生意气,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成为继苏东坡之后的又一豪放派大家:“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短檠灯,长剑铗,欲生苔。雕弓挂无用,照影落清杯。”“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在辛弃疾笔下,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与壮志难酬的悲愤交织,即便间隔近千年,其真情文字读来依旧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此次展出的《去国帖》是一篇记事作品,共10行,110字,内容提到了辛弃疾在江西提刑任上平定“茶寇”赖文政的事。大致是讲,自从去年秋天离京,如今已经是冬季,因为忙于平叛,疏于写信问候,神魂盼归。字里行间,皆是戎马倥偬。这篇小信本收录于《宋人手简册》,是后人通过书法更进一步了解稼轩其人的唯一实证。

今天也是《去国帖》在“汉字中国”特展中展出的最后一天。由于年代久远、纸张易碎等原因,《去国帖》对展陈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条件等都有严格的要求。根据相关文保规定,《去国帖》一次只能展出1个月,展出结束后将进行长时间的“休眠”,未来几年内应该都不会再进行展示。

“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执行策展人原媛:

可能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辛弃疾更多的是南宋的一位豪放派词人,但是实际上他也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爱国将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篇《去国帖》,它是《宋人手简册》当中的一页,我们从其中的“秋初去国”到“日从事于兵车羽檄间”这一句话,也可以看出这其实就是辛弃疾在阐述自己当时在江西平剿“茶寇”赖文政的事。

从书法的角度来说,此作是中锋用笔,点画尽合法度,书写流畅自如,虽然可能没有我们想象中辛弃疾的诗词那种豪纵恣意的感觉,但是实际上我们看他的字也是非常的方正挺拔,很有筋骨的。

这一件《去国帖》也是辛弃疾现在唯一的传世墨迹。

标签: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