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 《声生不息·宝岛季》:以美为媒 以艺通心

2023-07-12 11:24:27 来源: 文汇网

伴随着音乐文化交流节目《声生不息·宝岛季》的收官,华语流行音乐仍在余音绕梁,海峡两岸民心相通的文化共鸣依然情动于衷,令人慨叹与咏怀。

节目创新地以经典台湾音乐为媒,汇聚海峡两岸音乐人的文艺心声,架设起两地观众身份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的桥梁,激活了镌刻在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密码”与“精神力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为乐坛留声,为时代写声,为人民传声,流淌在亿万观众内心深处的时代金曲在《声生不息·宝岛季》中依次奏响,华语音乐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与文化记忆,让中国之声声声不息,更让中华之情声声入心。

乐坛留声:共绘青春好模样

《声生不息·宝岛季》以歌会友,以声凝心,以书写历史的笔触,全面梳理了宝岛台湾音乐编年史,以此抒发同根同源的家国情。借助乐坛往事的追溯,宝岛与大陆的知名音乐人及观众展开面对面的交谈,从青春的气息到深情的回望,无论是歌手创作音乐的细腻感受,还是风靡一时的音乐记忆,抑或是动情动心的自我表达,跨越了海峡的时空间隔,呈现出华语音乐文化源流交汇、互生共长的艺术特色。

特别是经典新编、联合创作,赋予了众多时代金曲全新的展现形式,经由艺术化处理和创新化演绎的《鹿港小镇》《恋曲1980》《高山青》《在水一方》《知足》《后来》等经典作品,在大家的共同欢唱中汇聚成记忆音乐往事、致敬青春无悔的河流。不同代际两岸歌手的对唱、联唱、重唱,既有浅吟低唱的深情款款,也有高歌激越的炽热情怀。声与声的复调、心与心的同频共振,让历经风雨的音乐作品重新焕发出新的动感、新的乐感、新的内涵。

“歌唱写下的是河汉江淮的志气,唱出的中文是文以载道的责任”。亿万人钟情,千百遍吟唱,当熟悉的乐音响起,令人心动的旋律再度袭来,属于你、我、他各自的那一首歌,跨越了时空,也铭刻了岁月。不同代际的人们,各自咏怀的青春记忆,与特定的年代回响璀璨在同一个舞台。乐坛留声,积淀着时间重量的华语流行音乐经典,曾无数次指引、鼓舞、激励了一代代青年人。抒怀真挚所爱,畅想美好生活,在《声生不息·宝岛季》营造的艺术时空里最终汇成中华民族的同一首歌,令人热泪盈眶,教人荡气回肠。

时代之声:联通同根血脉情

节目中,既有对台湾流行音乐伴随时代浪潮不断前行的艺术发展史的细腻的书写,也有国人自强不息,歌以咏志的文化自信史的深情记录。“呢喃的心语,总能经过逾千公里的脐带流入心脏。”从日月潭、101大厦、阿里山、雾峰林家、淡水到金门,《声生不息·宝岛季》在台湾的分会场连缀成了一条富有深刻寓意的通道。

这一路行来的宝岛文化地标,台湾歌手在山巅、海滨、故园中的每一次歌唱,是地理空间上与大陆的渐近线,也是心理空间上与大陆“百川异源、皆归于海”的血脉情深。台北街头仁爱路、四纬路等街名路牌,一时一地,处处可见中华文明的基因与标识;浓郁的家乡口音,正宗的乡愁美味,一餐一食,比比皆是中华民族日常生活的福祉所系。以文化“共振”呼唤“同根”,以时代“共存”汇聚“同文”,美食记忆、故园思念和艺术乡愁,一同构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纽带和艺术共鸣。

在跨越将近半个世纪的音乐与人生、音乐与情感、音乐与社会的时代追忆中,《声生不息·宝岛季》全景化展现了华语音乐在海峡两岸互动中走向世界的来时路、脚下路和未来路。节目在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以播出,引发了全球华人的巨大反响,向世界展示了两岸音乐人携手赓续华语音乐文化的信念与行动。相同的语言与文化血脉,孕育出海峡两岸人民、中华民族割舍不断的情义相连、心意相通,这正是华语音乐“声生不息”的时代之声!

人民心声:书写文艺好风景

《声生不息·宝岛季》注重倾听人民心声,“声生不息请回答”在街头开展的面向两岸人民群众的文娱调查,不单纯是节目的花絮,而是海峡两岸人民跨越时空,交流互鉴的文化史、美学史。同唱一首歌曲,同寻一段回忆,一个个或不假思索、或略带沉吟的回答,一则则令人期待的榜单构成,一次次饶有趣味的谜底揭晓,是一首首歌、一个个电视栏目、一波又一波流行文化所代表的时代印记。众多平凡的观众以其真切、丰富的收视体验、生命经验,支撑起两岸人民共通的时代记忆。两岸人民数十年来文娱生活的生动写照,何尝不是深入人心的文化交流和文娱共赏的民心相通!

从炫目的舞台到日常的生活,《声生不息·宝岛季》扎根人民生活,汇聚人民心声、社会需求、文化需求和时代需求,极大增强了节目的社会容量与生活质感,从青春中、从奋斗中为文艺创新创造寻觅到丰富的艺术源泉,将音符带来的短暂温暖,转换为持久而深沉的精神力量。

历经20年的发展,中国电视文艺节目从模仿借鉴、引进购买的阶段,成功进入中国式原创的新阶段。从《声生不息·港乐季》到《声生不息·宝岛季》,“声生不息”以其鲜明的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创造了中国式文化节目令人耳目一新的新IP、新品牌、新样态,为主流媒体的中国式自主创新探索开辟了新赛道、提供了新启示、树立了新典范。

“声生不息”的成功启迪我们,唯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有格局、有特色、有品质的创作原则,以美为媒,以艺通心,方能持续推动中国式视听传媒优质内容以文化滋养人心,为时代青年提供读懂中国发展、感知社会脉搏、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有效通道,实现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的文化使命。

作者:杨乘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