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飞:我对禅与投资的新思考

2023-08-03 20:04:26 来源: 雪球网

不论禅定,工作即禅修

1.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六祖的禅学相对传统的印度佛学是革命性的进化。《坛经》总结六祖禅学,有一句特别重要的经文:“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这句经文正是禅宗革命性的理论纲领,而“心力禅”则是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

“唯论见性”,是指六祖禅宗理论只论“明心见性”——通过修炼自心而证悟空性。“不论禅定解脱”是指六祖的禅宗理论既不太论述“禅定”,也不太论述“解脱”。

如何理解?以下分“不论禅定”与“不论解脱”两部分深入分析。

2.

先讨论“不论禅定”。所谓“禅定”,是指修行者静坐敛心,专注一境,并于此境中进行观照,是传统佛教最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但是,六祖并不认为这是最重要的,甚至认为整天打座,并没有什么益处,是一种病而不是禅(《坛经》云:“住心观净,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六祖指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似觅兔角”,意思是说,应该在世间的日常生活中修行,这样才能证悟,否则就好像在找一只头上长角的兔子。

为什么六祖会这么认为?原因是,从印度传过来的原始佛教,至大唐时,已经发展出比较成熟的大乘佛教,修行最重要的目标已经发展为“证悟空性”。何为证悟空性?证悟空性是指“一切事物都不是可以独立存在的,都不是常住不变的,而是在变化中不断发展的,所谓‘证悟空性’,是指通过修行,不但在理论上明白这一点,更要在实践中证明这一点。”

“证悟空性”听起来更像是一个哲学命题,对吗?确实如此。如果当时大乘佛教的理论没有发展到这个程度,六祖的佛学革命就很难发生。

除了打坐,六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证悟空性”。吃饭睡觉是人的本能活动,当然可以用来证悟。再往前走一步,“担水砍柴”可不可以呢?这类活动恰好介于入世与出世之间,有点类似灰色地带,六祖认为,也可以用来证悟。那继续再往前走一步,“事父事君”(像服侍父亲一样服侍君主,意思是传统的仕途,推而演之,是指滚滚红尘中的各项事业)可不可以呢?

中国哲学大师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里问:“如果‘担水砍柴’就是妙道,为什么‘事父事君’就不是妙道?”冯友兰认为:“如果从以上分析的禅宗的教义,推出逻辑的结论,我们就不能不做肯定的回答。可是禅师们自己,并没有做出这个合乎逻辑的回答。”

为什么禅宗不能做出这个合乎逻辑的回答呢?其实并不复杂,“事父事君”是完全入世的事业,如果这也是妙道,那么禅宗作为一个出世的宗教,不就彻底入世了吗?入世的宗教,还能是宗教吗?

3.

禅宗左右为难是可以理解的,“心力禅”则沿着六祖开拓的道路继续前行。

“事父事君”这种完全入世的红尘中事,当然也能够证悟空性。怎么证悟呢?我认为,“在日常实践中,凡是需要洞察本质、总结规律与进行创新之处,无处不是可以证悟空性的道场”。

书中在“洞察力”与“创新力”两个小节对此立论做了非常缜密而详尽的的论证。在这里,我仍然想尽可能精炼地概括一下,方便大家理解。

佛学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一些因缘(条件)聚合在一起而生起的。这种生起,性质是“空”的。这种“空”是指这些条件都是不稳定的,是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的。《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谓“相”是一个事物的表相,所谓“非相”是指我们不要满足于只了解它的表相,而是要穿透它的表相,弄清楚是由什么条件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暂时聚合在一起而生成这个事物的。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明白事物的本质或者说理解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了,智慧觉性也就生起了(“即见如来”)。这就是一种对空性进行证悟的方式。而且禅宗认为,要做到对本质全然的把握,单靠逻辑力是无法做到的,还必须通过强大的直觉力,在最后一步,打破思维的各种条条框框,瞬间地全部地获得,这是非线性的、巨大飞跃的一步。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长期的修炼。

《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什么叫“生其心”?就是我们的心生起一个念头。什么叫“无所住”?就是我们不要被现实的各种条件所束缚而应该大胆地尝试。创新是什么?创新是指我们可以把一些条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进行聚合,这是一个不断试错的成功概率很低的过程,看看是否可以成立。如果真的可以成立,那么创新就成功了。可见创新是由我们的心将各种条件注入新事物而形成的(我称之为将心注入),显然这也是一种对空性进行证悟的方式。

我看过很多大师的分享,把决策讲得云淡风清,言简意赅,这是大师们直接把决策结果告诉你,同时省略了艰深思考的过程,这有可能会误导一些涉事未深的朋友。“简单决策”绝对非常不简单,我的认识是“唯有至繁方可至简”。

唯有研究“至繁”,决策才能“至简”

11.

我还是以投资来举例说明。我曾写过一篇名为《投资框架2018》的文章。当时受《金刚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启发,我把这“四相”对应为“投资决策、上市公司基本面、证券市场和宏观面”这四个大的因素,每个因素有其自身内部规律,同时又受另外三个因素影响(我称这种相互间的影响为“外部规律”)。这个投资框架是探讨投资决策、公司基本面和股价这三者的内在变化以及相互间的联系和影响,再加上这三者与宏观变化的关系。这个框架,强调的只有一个东西,就是“变化”!显然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投资框架。通过这个框架,我们不但可以比较深入地理解证券市场运行的一些非常重大的规律,同时也能对一些非常重大的市场风险有所觉察。这些规律和风险是比较有普遍性的,不仅适合价值投资,对于事件投资、宏观对冲、量化投资等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研究“至繁”,是为了决策“至简”。对于价值投资,关键是要研究公司的基本面,哪些维度是最重要的呢?巴菲特对此有很多精彩的论述,我总结为三点:第一个维度是护城河要宽,只有护城河很宽,公司才能在持续的激烈竞争中胜出,才能打造良好的商业模式。第二个维度是要有好的企业文化。前面这两个维度巴菲特说过很多,第三个维度是我自己增加的,我称之为进化力,分为失控进化力与熵减力。原因是在移动互联网年代,出现了一批具有强大连接能力的企业,如谷歌、微软、阿里、腾讯等,它们可以在数年间以极高的速度在发展,而且还能持续地失控般地成功开拓新的商业模式,这是传统企业所不可想象的。我在《失控与投资》一文中研究了这类企业的特点。另外,具备同等进化潜力的企业,发展状况可以差异非常大,为什么会这样?我从华为的管理实践得到很大的启发,我觉得其中一个重大原因是两者之间的熵减力并不相同。一个企业必然会从初创时的生机勃勃最终走向死气沉沉,要重焕活力,就要持续熵减。怎样熵减?我总结了熵减三法则,在《向大自然学习企业的进化之道》一文中有详细地阐述。

我们可以把进化力看作是公司未来成长的潜力,是公司价值的一个重要的option(期权价值)。但是,我要特别指出,这个option是否能够兑现,有一个前提:在法律不禁止的情况下,它是否被允许自由地进行各种业务扩张?如果扩张受到很大的制约,那么讨论进化力就没有太大意义了。美国的公司当然是允许的。

这三个维度,我认为是研究公司基本面最重要的三个维度。那么这个认知是否有前提呢?确实有。上市公司需要在一个高度法制化、市场化的环境中运营。如果这两点无法满足,那么对现金流长远的预测就变得非常困难。巴菲特说他中了子宫彩票,出生在美国,投资也主要在美国,这是他投资如此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12.

首先,只研究那些非常卓越、未来增长潜力还很大的公司,为此要以非常苛刻的标准建立一个极少标的的股票池,并长期进行跟踪。

然后,再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公司的业务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通过对未来现金流进行预测,如果认为价格已经足够合理,那么就可以买入,这也是一种简单决策。但是,如果觉得还比较贵,不妨再等一下,耐心等待几种机会:一是股市全面大跌而带来的个股价格下跌机会,例如在熊市中后期,或者由于重大事件例如疫情导致市场资金极度紧张的时候买入。二是当一些大的利空因素袭击公司导致价格下跌,但评估后认为对长期发展影响有限,那就可以趁低买入。例如美国运通公司曾经由于色拉油丑闻而股价大跌,茅台也曾经由于塑化剂事件而狂跌不止,这都是好的买点。三是很多行业会有一些显著的周期(如果没有“至繁”的研究,你可能就不能把握这样的规律),等候周期底部的来临看看有没有机会。例如,一些金融公司的的业绩表现与利率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打算投资,不妨耐心观察利率的变化。

第二种情况是由于经营环境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巨大变动而创造了好的买点。例如前面提到的由于华为受制裁而导致苹果出现买点、由于非洲猪瘟事件而导致牧原出现买点、2022年底由于ChatGPT3.5的大放异彩而导致微软出现买点等。

以上两种情况会导致有机会进行“简单决策”。说它简单,是由于决策的理由非常简单而且锐利,是一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极简的、降维的、富有禅意的思考。但正如前面所说,“简单决策”其实并不简单,需要对公司基本面本质有深度的认知,机会来临时你才可能抓住。

杨东:查理·芒格的投资哲学与道德准则

超越生命的芒格主义

查理•芒格的25个人生开关

巴菲特&芒格:我们怎么学习格雷厄姆?

这88句金句里,藏着查理•芒格的智慧之源

标签: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